糖尿病有什麼症狀?
重點提要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與高血糖相關的“三多一少”和皮膚感染、乏力、視力變化等症狀和臨床表現,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沒有任何症狀或者症狀較輕。
隨著疾病的發展,糖尿病患者會逐漸出現多系統損傷,並出現與並發症相關的臨床症狀。
糖尿病前兆
糖尿病早期往往沒有表現,因此並不存在前兆。患者多通過體檢、行血糖化驗等發現患病,待出現“三多一少”等症狀時,通常已經較為嚴重了。
典型症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經歷幾個階段:
- 患者已經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 隨著病情進展,出現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穩態與糖尿病高血糖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或)糖耐量異常(IGT);
- 最後進展為糖尿病。
早期症狀
糖尿病早期其實是指糖尿病前期,這個階段一般都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和臨床表現,主要依靠檢測血糖而發現。
立即前往shop.com看看

糖尿病的種類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一般起病較急,在疾病得到診斷和治療前可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少數患者可能會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為首次發病表現。
一般從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島素治療。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緩慢,早期無明顯的臨床表現,需要藉助血糖檢測方能發現本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見,常在40歲以後起病,大多起病隱匿,半數患者早期無任何症狀,很多患者因出現慢性並發症或在健康體檢時發現患病,常有家族史。
經常與肥胖症、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疾病同時或者先後發生。隨著我國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歲前發生糖尿病的人數逐漸增多。
有些血糖明顯增高的糖尿病患者還可以有視力改變、皮膚感染、外陰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齦炎等。
在糖尿病發病過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現,即在餐後3~5小時後出現心慌、噁心、出冷汗等症狀。
推薦閱讀:你有想過自己可能存在隱性飢餓的問題嗎?
特殊類型糖尿病
胰島β細胞功能遺傳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見,多有家族遺傳史。基因突變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進而使胰島素產生減少。
胰島素作用遺傳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見,可有家族遺傳史。胰島素受體基因異常,胰島素不能發揮作用導致的胰島素抵抗。
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見,繼發於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謝性疾病,如血色病。多見於創傷、胰腺切除術後,胰腺炎、胰腺腫瘤等疾病或代謝性疾病所導致的胰島損傷或缺失。
其他內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見,繼發於其他內分泌疾病。多見於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鉻細胞瘤等過度產生有升高血糖作用激素的內分泌疾病。
藥物或化學品所致糖尿病
罕見,與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很多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PD-1類抗腫瘤藥物會導致血糖升高或胰島分泌功能損傷。
感染所致糖尿病
罕見,一些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可有病毒感染。在遺傳易感個體中,某些病毒感染可導致胰島細胞受損,導致糖尿病,可能參與了免疫介導1型糖尿病的發生。
不常見的免疫介導性糖尿病
罕見,多見於女性,可同時伴發其他自身免疫病。可能與免疫介導產生胰島細胞抗體有關。
其他與糖尿病相關的遺傳綜合徵
多有遺傳綜合徵伴糖尿病,如血色病、脂肪營養不良綜合徵等。多數病因不明。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無糖尿病,妊娠期24週後首次發現的高血糖。
病因主要為妊娠後胰島素抵抗增加和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高血糖。

糖尿病治療方式
一般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綜合治療。鑑於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齡不同,治療方案也不同,但不論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都應進行飲食治療,並儘量多地接受糖尿病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必須調動患者本人和家屬的積極性,方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綜合管理的5個要點(又稱“五駕馬車“)包括:糖尿病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監測。
糖尿病教育
患者及家屬應盡可能多的學習、了解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相關知識,積極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謹遵醫囑進行治療,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識及能力。
醫學營養治療
醫學營養治療是糖尿病的基礎管理措施,旨在幫助患者制定營養計劃,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確定合理的總能量攝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種營養物質,恢復並維持理想體重。
一般可根據身高(cm)-105估計理想體重。成人正常體重者完全臥床時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需要給予能量15~20kal,休息狀態下25~30kcal ,根據體力勞動情況酌情增加能量攝入。
膳食營養分配要均衡,碳水化合物供給量佔總熱量50~60%,成年患者每日主食攝入量為250~400g,限制單醣和雙醣攝入。蛋白攝入量佔總熱量15~20%,成年患者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給予0.8~1.2g,至少半數蛋白應來自動物蛋白質。
每日脂肪攝入量佔總熱量25~30%,其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低於總能量的10%,膽固醇攝入量低於300mg/d。推薦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每日攝入能量應合理分配於各餐次,可按照每日三餐1/5、2/5、2/5或1/3、1/3、1/3分配。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對於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建議每週15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
血糖監測
以血糖監測為主的病情監測亦非常重要。血糖監測指標主要是空腹和餐後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可用於評價血糖控制方案調整後短期的療效。患者可以使用便攜式血糖儀在家中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此外,病情監測還應包括心血管危險因素和並發症的監測,患者每年至少要進行一次血脂檢查以及全面的心、腎、神經、眼底等相關檢查。
Comments